疫情防控的强大“宁”聚力,勠力同心、昼夜奋战、共克时艰,至8月19日全域降为低风险地区。总体来看,南京在此次战“疫”中经受住了考验,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了疫情。
当前,南京应对照“织密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的要求和现代大城市风险社会发展趋势,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按照“统一高效、智慧协同、科学精准、联防联控”的要求,加快构建与特大城市治理相匹配的公共卫生体系,维护公共卫生领域的长治久安,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不断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建设集中统一、智慧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提高应急处理效能
建设指挥权在市级层面的公共卫生指挥中枢(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全面优化应急指挥体系,全市域构建公共卫生大应急管理格局,这对今后重大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和预期而言具有标志性意义。打造城市公共安全智慧平台。结合智慧城市和智慧政府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提升设备装备集成化程度,将城市公共安全信息数据库与智能电网、智能水网和智能交通网等融合,打造城市公共安全智慧平台,对公共安全风险进行预警预测、高效处置,对不同处置方案给予比较评估,提供辅助决策,实现城市公共安全动态管理。加强信息共享、应用集成。打通公安、卫生、人口、交通等部门的数据壁垒,融合防灾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定位系统、各类数据库、无线通信指挥调度系统等,建立包括自然灾害、重大风险源、重要传染病源和社会安全隐患的城市公共安全风险信息数据库。
建设对标国际、透明规范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应急处理能力
加强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培训,提高基层领导干部应急处置能力。建议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培训作为公务员和领导干部职业能力培训的必修内容,建立领导干部危机管理常态化培训制度,经常性地组织应对包括公共卫生安全等突发事件的训练和演练,提高基层领导干部应急组织、指挥、协调和处置能力。重视应急预案制定和更新。及时编制各类应急预案,并保持经常性更新;向社会适当公开综合性和专业性的应急规划、预案,并广泛征求意见,增强社会参与度;推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向企业、社区和学校等基层单位的延伸。重视应急管理协同。统筹组织安排市内各部门联动、市区联动的较大型应急演练,为较大级别的突发事件做准备;建立基层单位应急管理的协同作战机制,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综合性应急演练和专项应急演练,熟悉各级与各部门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流程。重视应急队伍能力建设。合理规划应急队伍的布局,扩大应急救援的覆盖面;根据应急预案,展开定期的专业培训与演练,不断提高应急队伍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领域科学规范的法律法规建设,尽快制定并颁布关于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法规或意见,完善突发重特大疫情防控规范和应急救治管理办法,从制度法规层面确立公共卫生体系的地位、作用、权限等。
建设全面防疫和公共卫生科技攻关体系,提升基础研究和科技应用水平
努力提高科学防控相关的科研能力储备,应择优布局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以及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加强公共卫生与临床学科融合,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点学科群。着力加强科技攻关能力建设,平战结合、科研和救治防控结合,加强重大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科技协同攻关,推动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启动生物安全重大科技计划,加快公共卫生领域临床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提高公共卫生应急信息化水平,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健康大数据资源平台;推进精细化、智慧化的公共健康管理模式,加快发展互联网医疗,做大做强互联网医院。
建设协同综合、灵敏可靠的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降低公共卫生安全风险
利用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分区域、分等级评估公共卫生安全风险,以新发突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为重点,完善监测哨点布局,构建区域协同、联防联控的风险预警系统,逐步实现公共卫生应急工作精准高效,尽量减少对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影响。完善网格化、常态化监测机制,加强巡查力度,认真做好风险排查、分析、建档工作,特别针对重点控制区域、重点线路、重点控制行业、重点控制人群、重点控制项目进行基础性的统计和摸排,建立城市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地图。形成由市级定点医院和医疗机构、区级医院和区域性医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构成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加强医防融合、中西医结合和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储备。
构建沉浸式、全方位的公共危机教育体系,增强全社会的公共安全危机意识
加快开展应急体验活动。通过公民亲身体验,形成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深刻认识,培养公民防范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素质。创新城市公共安全宣传模式。以社区为抓手,向社区居民宣传城市公共安全基础知识,避难场所、应急通道等基础设施信息,培训应急自救能力;采取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宣传模式,在电视台开辟专用的每周应急宣传时间,通过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向公众宣传城市公共安全知识和应急管理工作。全方位提高公共安全教育水平。在学前及大中小学等各级教育阶段,普遍开设公共安全相关课程,学校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合作,提高师生公共安全危机意识和反应能力。
(作者吴海瑾为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所所长、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研究员,曾盛红为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所、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