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聪 来源: 2021年6月22日发表于《南京日报》
夜间经济是现代都市经济的重要内容,作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对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振消费具有重要意义。从国内外先行地区看,随着数字技术、文化艺术等对夜间经济渗透不断加深,夜间经济不应只作为短期提振消费的权宜之计,更应该成为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的长期内生性要求。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先行地区加强顶层设计,在市场调研和科学研判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政策体系,通过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可操作性。
注重专项政策的连续性。北京在2018年出台了《支持“深夜食堂”特色餐饮发展项目申报指南》,随后2019年发布《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明确夜间经济发展的规划布局和13项具体措施。同年12月发布《持续打造有品质有特色有温度“夜京城”冬季活动措施》,强化七大措施丰富“夜京城”冬季消费供给。2020年发布了《促进新消费引领品质新生活行动方案》,开启“夜京城2.0”行动计划。一系列连续性政策红利,加快了夜间经济发展步伐。
强调多部门联动协作。广州作为夜间经济最早推动者,2019年由多部门印发了《广州市推动夜间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统筹协调多个部门共同发力,如发改委推出五方面共20条措施,文旅部门推出6条夜游广州精品线路,商务局发布了《广州夜间消费地图》。2019年,上海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上海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市城管执法局随后发布《关于本市城管执法系统推进“夜市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公安机关出台《促进本市夜间经济发展“八条举措”》,建立了多部门共同发力,合力推进的协商机制。
积极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悉尼是全球首个作出城市夜间经济长期发展规划的城市;法国推出《马克龙法案》(促进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法案),将巴黎划分出可在夜间营业的12个国际旅游区;里昂市政府在1980年推出《城市灯光规划》,多方面保障夜间灯光秀,助力里昂灯光节成为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伦敦发布“24小时城市愿景”,划分夜间活动区域和层级,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二是聚焦新兴消费,丰富业态供给。国内外先行城市注重夜间经济业态的多元化,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
注重与文化、科技相融合。里昂将灯光表演、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打造参与式和浸入式灯光表演。伦敦和巴黎政府十分重视“文化夜生活”,通过“博物馆之夜”“24小时
打烊博物馆”等延长文化场馆营业时间、丰富夜间文化演出活动,增加夜间经济文化属性。
促进夜间消费业态多元化。伦敦延长商店、咖啡馆、图书馆与剧院等设施营业时间,促进交叉消费,鼓励多元化夜间活动;法国每年举办“欧洲博物馆之夜”“巴黎不眠夜”等大型活动,以及特色灯光秀和烟火秀。北京的“书香夜京城”推出一批创意书店、24小时书店。上海围绕夜购、夜食、夜游、夜娱、夜秀、夜读等主题,在全市九大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推出50余个特色集市和180余项特色活动。成都针对不同群体需求打造10种夜间消费场景,包括旅游景区、视听剧苑、文鉴艺廊、亲子乐园、医美空间、乐动场馆、学习时点、购物潮地、晚味去处、风情街区等。
注重发展新型消费。上海和成都均提出发展首店经济,强调“首发”到“首店”再到“总部”的“首店首发经济效应”。上海野生动物园效仿新加坡在夏季开放“夜间动物园”,成为中国首个特色夜间野生动物园项目。
三是突出城市特色,注重品牌打造。夜间经济发展需要充分挖掘本区域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资源禀赋条件,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夜间经济品牌。
打造唯一性夜间经济品牌。伦敦的“博物馆之夜”、韩国首尔的“夜猫子夜市”、法国里昂的“国际灯光秀”、苏州的“姑苏八点半”、北京的“夜京城”、上海的“国际范、上海味、时尚潮”、西安的“大唐不夜城”,通过夜间经济与本地特色文化相结合,打造出唯一性城市品牌和标志。
注重打造特色活动。2015年,首尔首次试行“夜猫子夜市”并大获成功,后来不断增加开设地点,并通过打造吉祥物、专题网站等活动不断提升吸引力和影响力。百老汇是纽约夜经济中最为耀眼的明珠。2020年,《夜上黄鹤楼》光影秀成为武汉新的热门旅游打卡项目;北京的“紫禁城上元夜”一票难求;上海新天地连续举办的“天地世界音乐节”“上海新天地圣诞庆典”等系列国际化、高层次艺术活动,营造了独特、丰富的夜间消费氛围。
注重创新空间打造。阿姆斯特丹将一所技术学院改造成为一家独具特色的夜店,兼具咖啡厅、健身房、美食餐厅、艺术画廊等功能。悉尼为构建“24小时城市”,推出“共享空间”理念,通过建立土地资源共享模式,实现土地在白天和夜晚的功能转换。
四是强化服务配套,优化发展环境。夜间经济的繁荣给城市交通、环境、安全等带来新的管理压力,为了保障夜间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国内外先行地区在完善服务配套、延长营业时间、改善夜间交通、加强治安和环境污染问题的监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安全环境等方面做出诸多努力。
改善夜间交通出行。伦敦市政府推出“地铁通宵运营计划”,实现多条重要线路在周末24小时运营。北京也提出在“夜京城”重要集聚区的周边做好交通保障,通过适当增加道路限时停车位、调配好重点区域的出租车和网约车等提升夜间交通服务质量。
保障夜间环境安全。阿姆斯特丹严格规范交通工具的夜间出行,并发挥广场管家和各种标识的作用,规范外地游客的夜间行为。同时推出移动应用程序,方便居民及时举报夜间滋扰事件。日本成立了“夜间经济议员联盟”,建立日本版的安全街区认证机制,并积极发挥民间安防志愿者的作用,鼓励摊贩建立“自治会”,确保夜间经济的安全环境。
完善夜间服务配套。阿姆斯特丹打造24 小时图书馆、24 小时便利店建设等,为夜间出行的市民提供便利服务。同时,注重对整体街景亮化、标识指引和照明装饰工程改造提升,推动公共场所5G布局和wifi网络覆盖,保障夜间街区的休闲卫生。北京为了让“书香夜京城”成为常态,提出对24小时书店予以专项补贴的政策,鼓励更多24小时营业书店。
[作者王聪为南京市社会科学院、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副研究员,陈燕为南京市社会科学院、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研究员。本文为2020年度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南京夜间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ZD01)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