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前列:亟需用好用足比较优势 ——关于推动我市“优势”向“胜势”转化的思考

作者:发布时间:2023-07-03动态浏览次数:10


盐城产教融合研究中心课题组

 

全面落实“四个在前”重大任务,需要明优势、观大势、谋胜势。盐城已明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6+1”优势,但必准切入点和力点把优势分、发、拓展好,把优势转化为具体工作部署,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课题组在全面分析盐城比较优势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发展环境,提出用好非常“6+1”比较优势,放大协同效应、吸金效应、枢纽效应、引擎效应、生态效应、杠杆效应、磁吸效应的发展思路。

一、用好区位优势,放大协同效应

在融入长三角过程中,摆脱“接轨”属性,探索从“参与者”升级成“主导者”,从“服务配套”升级成“重要中心城市”的发展路径。一是用好“飞地”资源,将“后花园”发展为“主战场”。在做好上海“菜篮子”“米袋子”“肉盘子”“奶罐子”供应基础上,要同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创新,探索通过“预制”和深加工提升农产品效益和多元销售渠道,带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二是用好“沪苏”共建园区,将“示范区”升级为“新高地”。在围绕“3+3+3”思路(聚焦“三个上海”做强“三大产业”打造“三大园区”)加速发展基础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举措的集中落实、率先突破、系统集成,努力将合作共建园区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产业集聚新高地、创新经济新高地、人居品质新高地。三是承接好溢出资源,做好“转化”大文章。在承接好长三角、珠三角产业溢出、科创溢出和人才溢出资源基础上,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以“小城成本、大城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构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新格局。

二、用好空间优势,放大吸金效应

探索“以地吸金”模式,实现土地能“吸金”、早“产金”、多“产金”,打造“吸金”矩阵。一是用好海域面积,激活海洋经济“蓝色”增长极。以黄海新区建设为“着力点”,将海工装备产业作为向海图强的重要战略“支点”,全面提升海工装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海洋生物、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培育出一批模式新、质态优的现代涉海企业,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让“黄金岸线”产生“黄金效益”。二是用好滩涂面积,激活滩涂“绿色”崛起新动能。利用滩涂“风光”资源禀赋吸引全国新能源产业企业抢滩盐城,推动风电装备产业、光伏装备产业形成全产业链,将“风光”资源打造成“风光”产业,围绕“绿起来”“美起来”“兴起来”“管起来”,整合周边滩涂湿地、风光带沿线,建设“黄海湿地生态银行”,引领生态旅游新风尚,将滩涂风景变“丰”景。三是用好建设用地面积,将土地优势转化为招商优势。打好盘、增、用、活、省“五地”组合拳,建立“土地超市”制度与“项目策划生成+土地超市+招商引资”机制,推动“项目库”与“土地库”精准对接,建立直通园区、直通项目、直通企业、直通现场、直通问题的“五个直通”全程服务机制,确保重特大项目用地批、征、供、用、管全程“加速度”。

三、用好物流优势,放大枢纽效应

要探索“交通圈”拓展“城市圈”、激活“经济圈”,打造促进双循环的“经济枢纽”。一是用好交通优势,推动“通道经济”向“枢纽经济”转变。以物流枢纽建设为抓手,在“点”上引导物流资源集聚形成规模,在“线”上打造互联互通的跨区域物流通道,在“面”上推动形成多节点枢纽网络,通过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破解“过而不驻、流而不聚”难题,推动“通道经济”向“枢纽经济”转变。二是用好口岸优势,畅通对外开放“大动脉”。以服务双循环发展格局为依托,推动盐城航空口岸、港口口岸“双枢纽”建设,优化拓展日韩通道网络布局,促进口岸和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协同联动发展,推动口岸开放发展和外贸进出口共融发展,推动海关服务前置,实现把“出海口”搬到“家门口”,形成韩国商品进口中国的集散地和江苏特色商品出口的新通道。三是用好物流集聚优势,培育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探索发展智慧物流、“互联网+”等现代物流新模式,高铁快运、多式联运、国际货代、供应链管理等新业态,吸引企业总部、职能总部、运营总部等不同类型物流总部形态集聚,打造江苏沿海现代物流中心、商品采购中心、区域分拨中心、加工制造中心和结算中心。

四、用好能源优势,放大引擎效应

要在能耗上做“减法”、绿能上做“加法”,推进新一轮“四减四增”,调优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一是调优能源供给结构,构建清洁能源供应“高地”。围绕国家能源战略和省沿海产业发展规划,利用中国海油江苏盐城“绿能港”,布局燃气发电、冷能利用、燃气制氢产业,依托风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推进风电全产业链布局和光伏产业集群化发展,探索“风光火气氢”一体化开发,推广“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基地开发模式,提高能源供给效率,打造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基地。二是调优能源消费结构,打造综合能源消费“绿地”。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加快构建以电为中心,清洁高效、智能互动、开放共享的现代能源消费体系,在清洁取暖、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领域,推进“电能替代+综合能源服务”,推动建筑用能电气化和低碳化,光伏与建筑一体化发展,适度超前建设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示范,深化电能在终端能源的深度覆盖。三是调优产业结构,形成新能源产业聚集“洼地”。依托国家电投、华能、阿特斯、天合光能等龙头企业,实施风光资源系统化、规模化、集中化开发,做大做强风电、光伏两大优势产业,加快布局储能、氢能两大未来产业,培育壮大输变配电、综合能源服务两大配套产业,构建“2+2+2”新能源产业体,形成覆盖资源开发、装备制造、配套运维等全产业链生态体系。

五、用好环境优势,放大生态效应

要算清“生态账”,吃好“生态饭”,探索“生态美、产业兴、人民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是擦亮生态“颜值”,提升文旅“价值”。依托“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两大国际品牌,加快建设探秘自然遗产、戏水湖荡湿地”等五条文旅产业带,打造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廊道;做好“生态+”“旅游+”文章,推动生态旅游特色化、品牌化、差异化发展,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的产品支撑体系,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二是挖掘生态资源禀赋,做大湿地康养产业。发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两园一区”优势,推进长三角康养基地、大纵湖疗休养基地、大洋湾康养基地等特色项目建设,培育医药康养、森林康养、健身康养、膳食康养等新业态。稳固本地和周边市场,提升长三角核心市场;拓展环渤海、珠三角等中远程市场及港澳台、日韩境外市场,形成内优外强三级稳固的市场。三是开展生态外交,推动环黄海生态经济圈构建。以全球滨海论坛会议为契机,借梯登高、乘势而上,集聚更多要素资源,拓展湿地“朋友圈”,形成更大格局、更广领域、更多主体的跨国区域经贸合作,以推动环黄海生态经济圈建设,实现生态破题、经济落脚,把国际生态话语权转化为现实竞争力与合作力。

六、用好人脉优势,放大杠杆效应

要推动盐商回归、智力回城、资金回流,打造城市向上的“最强智囊团”“最硬软实力”“最刚发动机”。一是汇聚乡贤智力,激活科技创新“原动力”。精准对接盐城籍院士专家“智囊团”,联合打造国家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载体,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形成一批“压箱底”的技术,共同解决“卡脖子”难题,推动一批前瞻性产业创新项目落地,培养一批本土科技人才,变人才“输血”为“造血”。二是汇聚乡贤财力,打造项目落地“助推器”。精准分析乡贤资源,发挥好乡贤中行业知名人士和领军人物的优势,打通乡贤资源与产业发展的对接通道,更好地将乡贤力量汇聚到双招双引,深入实施“乡贤归巢反哺工程”和“乡贤回引带富工程”,鼓励乡贤回归家乡投资兴业,发展“归雁经济”,实现资本回流。三是汇聚乡贤传播力,拓展招商引资“新渠道”。利用乡贤路子多、信息灵、人脉广的优势,宣传家乡、推介家乡、投资家乡,当好家乡发展的“招商员”“助力员”“宣传员”,依靠外埠商会的平台作用,积极挖掘商会招商引资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鼓励商会会员加强对外宣传,吸引外地企业等落户盐城。

七、做优营商环境,放大磁吸效应

要进一步推进政策、市场、政务、法治、人文“五个环境”建设,加快制度创新、流程再造、服务提质。一是做优政策、市场环境,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聚焦实体经济,围绕产业发展全链条、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进行政策集成优化、创新突破,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优化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配置,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二是做优政务、法制环境,打通便民利企护企“高速通道”。一体推进“放管服”改革,“放”要放出活力、放出创造力,“管”要管好公平、管好质量和安全,“服”要提升服务效能、提升满意度,进一步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全面抓好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各方面工作,用法治为各类市场主体保驾护航,让法治成为盐城营商环境建设的最好品牌和核心竞争力。三是做优人文环境,营造“亲商清商”最优氛围。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建立制度化、常态化政企沟通渠道,引导全社会充分信任、依靠和尊重企业家,充分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和企业家积极性能动性,让越来越多的人才、企业、资本向往盐城、选择盐城、扎根盐城。

课题组成员:

  张    盐城产教融合研究中心研究员

 寇   中韩(盐城)产业园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此文发布在盐城市《调查研究》2023年第30期